心系家国,携笔从戎
磨砺青春,百炼成钢
在南大,不乏投身火热军营的青年学子
(资料图)
他们在部队中接受历练与挑战
以赤子之心挥洒青春的热血
今天,随小南一起走进
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原班长
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
朱灵茜的故事
朱灵茜,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。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原班长、文书。2020年9月退役。服役期间,先后圆满完成仪仗司礼任务近40余次,如欢迎俄、英、法等多国领导人访华;赴香港参加“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军乐节汇演”、赴上海参加上合组织“和平号角”军乐节汇演;先后参加多项国家级颁奖活动。现任历史学院21级文博班班长、南京大学基层研究会宣传部副部长、南京大学国旗护卫队指导顾问、“奋进青年讲师团”讲师。曾获南京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、苏州育才奖学金、优秀研究生标兵、江苏省三好学生等荣誉。
一路走来并非坦途
谁都不是生来就知道如何做好一名军人,但是没关系,部队会教你、班长会教你,最后你会变成一名合格的军人。
谈起入伍的初衷,朱灵茜笑着说:“我爸爸是一名退役老兵,可能是受他的影响吧。参军后才渐渐明白所肩负的使命。”在漫长的岁月之中,故事早有伏笔;两代人的军旅情怀,让她踏上了从军之路。
进入部队,每天上午八点到十一点,下午两点到五点是训练时间,晚上会有固定的看新闻和晚点名时间。从早上六点睁眼到晚上熄灯躺上床,所有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部队的各项规定也很细致严明。刚到部队时,她并不会叠被子,只好在五点起床,用手蘸着水,一点一点把被子掐得有棱有角,直到把它变成豆腐块,然后下楼开始三公里的晨跑。晨跑结束开始打扫卫生,地面、窗台、床沿,所有能看到、摸到的地方都不能有灰尘;桌椅、水杯、鞋子、脸盆、牙刷,所有物品都有自己的“标准线”。“部队的地板是大理石砖,每个椅子都要摆在砖的正中间,椅背从侧面看过去要在一条线上。”朱灵茜描述道,但也正是这些,培养了她严谨自律的良好素养。
进入部队,最先感到需要加强的就是体能。在入伍前,朱灵茜的身体素质并不算好,连跑八百米都十分勉强。身高1米73的她,体重只有50公斤左右;15分钟3公里的标准对于初入军营的她而言,像一道怎么奔跑也跨不过去的鸿沟。
“在新兵连的那几个月,每天一睁眼就要跑步”。达不到配速要求的人,每天都要加练两小时,最多的一次,她一上午跑了十五公里。“虽然部队是十点熄灯,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训练,新兵连睡前有固定的‘三个一百’,即一百个俯卧撑、一百个仰卧起坐和一百个蹲起,做完才能上床睡觉。”朱灵茜回忆,累到筋疲力竭,但往往睡得格外香甜,身体素质也在坚持不懈的锻炼中有了很大提升。
刚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,没有电子设备,没有亲人朋友,因为不熟悉环境,每天都在犯错。坚持成为了一种考验:“很累的时候能不能再坚持多跑一步?能不能再多坚持一秒?面对从来没有接触的工作能不能坚持去尝试?在部队,你不是一个学生,你也不是谁的孩子,你是一名军人,你的天职是保家卫国,你的使命是保护人民群众。”
因此,刚进入部队的朱灵茜产生了强烈的分裂感,一边是二十来岁刚刚大学毕业的自己,一边是军营里全然陌生的考验。“但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从孩子气的认知里脱离出来了,我会时刻牢记我是一名军人,任何委屈、矫情、讨价还价的情绪都不属于穿上军装的这个我,我应该做的只有两件事:服从命令和听从指挥。”在她看来,在军队的经历,就是褪去学生的标签,重新塑造自己,拥有独立的人格。
在部队的五年,朱灵茜参加了大大小小40余次任务。“仪仗队执行的是特殊的任务,一举一动代表着民族的尊严,一言一行代表着三军的形象。”有人做过计算,湿透一身训练服需要5斤汗水,每位仪仗队员每年流的汗水近1吨重,每年至少穿坏7双马靴。
2017年,她跟随部队到香港参加“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军乐节汇演”。在去香港前,她们有两个月的训练时间,专门练习军乐节表演的枪操。“我们的枪有七斤半,需要让它在手上旋转起来,做一些复杂的流水动作,长时间、超负荷的训练,让大家很多时候,手拿筷子都在发抖。”这也是朱灵茜第一次到香港,“通过参军,我去到了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,看到了从未见过的风景。”她觉得,参军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。
(2018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,右二为朱灵茜)
服满两年义务兵,就到了退役的时候;这时部队会征求意见,让义务兵自愿选择去留。一开始,朱灵茜打算退役复学,但在部队的这两年,让她已经感受到了自身由内而外的巨大变化,“我更加自信、更加独立,也渐渐明白我期待的人生是什么模样,并拥有了为之奋斗的勇气”,思虑再三,她最终决定留队,继续积蓄能量,为未来整装待发。
能托付后背的战友
她会在我低落的时候站出来支持我,在军营里我们一起成长,我们会无条件地信任彼此。
朱灵茜表示,在部队和战友积累起深厚的情谊。她们既是战友,也是闺蜜。在她看来,战友和朋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:“战友是你可以放心把后背交付给她的人”。
回忆自己在部队日子,她感念战友的陪伴:“是她们陪我度过了人生最低落的时刻”。当她坚持不下去的时候,战友会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;当班长让她一个人去跑步的时候,战友会说,班长,我去陪她一起跑。“我们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,一起经历过很多事情,同甘共苦,塑造起比旁人更为紧密的联系,战友就像是我人生中的星星。”朱灵茜说。
退役后,她们又成为一起考研的“战友”,在备考的三个月里互相支持。“我是叫她起床的人,她是督促我学习的人。我们俩就互相鼓励,互相支持。每当我们学不下去的时候,我们两个人就一起蹲在河边聊天放空,畅想上岸后的快乐场景,互相给对方加油鼓劲。”
(右一为朱灵茜)
一个不后悔的选择
当两年兵最好的地方在于,它能重塑你的精神世界,让你更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。部队会磨砺你、挖掘你,让你更清楚地认知自己,了解自己的潜能。
部队的经历,磨练了朱灵茜的意志。正是因为在部队的五年里,她找到了理想中的人生方向,练就坚持不懈的本领与自律的意识,才能在备考研究生的过程中勇往直前,最终收获了胜利的果实。
“人在吃苦的时候,头脑会特别清醒”。朱灵茜笑着说。一路走来,五年军旅生活,她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对内心的锤炼和对自我的认识。“在军营里得到的锻炼,让我奔向更广阔的人生。”
对朱灵茜来说,携笔从戎,这是一个从不后悔的选择。
意气风发,正当少年
盛夏的南大校园里
22级本科生军训
也正如火如荼开展
帽檐下流淌的汗水
铿锵有力的口号
构成这个夏天最难忘的回忆
体悟军旅生活,树立报国之志
愿小蓝鲸们从这场军训开始
一起见证更多的收获与成长
心系“国家事”,肩扛“国家责”
报效祖国,服务人民
砥砺奋进,吾辈自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