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莫高窟徜徉于绘画乐园 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艺术事业-环球关注

凤凰网   2023-05-08 11:56:56

文|水中天

李其琼痴迷壁画,整个人的精力完全都在绘画上,以致对自己孩子都疏于照顾。她后来很幽默地把三个孩子比喻成戈壁上的野草,自然生长,在逆境中成才。据她的老伴孙儒僩先生回忆,莫高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孩子们渐渐增多,因为离城太远,上学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。段文杰先生的爱人龙时英就成了孩子们的第一位老师,她教书认真,又关爱孩子,全所的人都尊称她“龙老师”。后来,大点的孩子就被送到敦煌城里读书,两个礼拜回家一趟,就是想照顾他们也照顾不上了。每每提起这段时光,李其琼先生总是唉声叹气,认为自己亏欠了正在成长的孩子。


(资料图)

那时候,大家还在莫高窟的宕泉河畔种自己需要的农作物,萝卜、白菜、大葱等蔬菜,用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浇灌,田畦一片碧绿,呈现出一派生机……

1969年李其琼和爱人孙儒僩先生被告知因为政治问题要离开敦煌莫高窟,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卖了,尤其多年来购买的最珍爱的精美画册,多少年来倾尽心血临摹的壁画更不是自己的,辛酸、落寞、无奈、叹息,都难以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。他们被送到距敦煌120公里外的柳园,等候搭乘从新疆乌鲁木齐开过来的火车。火车开始摇动,三个孩子偎依着母亲,他们出生在这里,因为路途遥远,从来没回过四川老家,他们用好奇又迷惘的眼神看着爸爸、妈妈,不知道是欢喜还是悲伤。车厢外是熟悉的景致,那长满骆驼草、灰蓬草、红柳的戈壁滩,随着列车奔驰向后退去。李其琼一家人的心被一次次灼烧伤痛,不知道应该留恋,还是应该舍弃。

回到四川老家,他们被遣送到一个离老家不远的公社,一家人被安顿在一个四面透风的牛棚里,墙边拴着一头老黄牛,三个孩子都不习惯新地方,依偎着母亲不敢说话。李其琼借来铁锨、手推车和粪筐,挽起袖子、裤腿,首先把棚子里的牛粪清理干净,再垫上一层新土。第二年春天的时候,他们又自己和泥打坯在旁边盖了两间房子。家安顿好了,他们俩跟农民一样下地干活,李其琼回家还要照顾孩子,做饭、洗衣服。在那段日子里,虽然不让画画了,虽然有点累,心里还是轻松的。她看着自己的丈夫老孙不知疲倦地下地干活,又心疼,又心酸。丈夫老孙有文化懂技术,脑袋瓜子灵光,修农具、马达,修理电灯线路,村民们都找他。他们一家也与村子里的人越来越熟悉有了感情,许多人就来他们家求写信、读报纸,只要与文化沾边的事都找他们两口子做.……

1972年,研究院来人叫他们回去重新参加工作。村子里相处熟悉的人,亲如一家,听说他们要走了,都过来劝说,让他们留下来就在这里生活。她与爱人商量:还是坚持走吧,我们的事业是绘画,这里没有环境,敦煌才是我们的灵魂家园。

当一个艺术家体验了各种复杂的情感,并反视心灵自身,那么,所有的生活影像,经过思虑的生活经历,心灵的撞击与对美的追求,都成为了艺术的来源。回到敦煌以后,李其琼又能进洞窟临摹壁画了。离开的这三年时间,也是她对绘画艺术反思的岁月,虽然她没有画画,但她脑海里每天都出现很多画面,也可以说是沉淀过程。当她再一次看见壁画的那一刻,心如潮涌,痴痴地凝视着壁画热泪盈眶,如看见久别的亲人激动得哽咽难言。离开以后才倍觉珍贵,失而复得才更加珍惜。她从此以后更加努力临摹,变得更为少言寡语,她把精力都用在了学习、研究、临摹再创作。接下来的几年时间,她的绘画艺术日臻成熟,理论水平也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,她在一个失魂年代找到了艺术灵魂的归宿。

1978年拨乱反正,落实政策,李其琼先生从此心情舒畅,很安详地作画,这是经过暴风骤雨后的安详。她觉得这个世界依然美好,鸣沙山五色神沙依然光彩夺目,湛蓝的天空白云悠悠,高远的苍穹是那么的广阔,戈壁草原上的骆驼健步跋涉,这些都是画家心中最美的图画。

改革开放也给敦煌带来了旅游生机,这时候的敦煌一下子被全世界爱好艺术的人士和艺术家所向往,朝圣者带着一颗赤诚之心来到敦煌,参观莫高窟的壁画、彩塑等艺术珍宝。研究所的工作紧张繁忙,李其琼白天绘画,夜晚加班整理和编撰敦煌艺术文献。她曾撰写了《隋代壁画论析》等多篇理论文章,并对许多壁画进行文字注释,被收入《敦煌研究》等专业学术期刊,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。她有机会就参与集体创作,如《九品往生图》等巨幅大画。随着外国友人组团来访,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也深受日本友人钟爱。他们在研究院定制壁画临摹作品,其中有四张敦煌壁画临摹,常书鸿、段文杰先生各临摹一张《法度经变图》,李其琼先生临摹《帝王图》和《于阗公主》。他们三个人的敦煌壁画临摹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绘画风格,深得日本友人喜欢和称赞,在以后的岁月里有多幅绘画作品被外国友人收藏和馆藏。同时,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国宝也收藏了李其琼先生的壁画临摹作品。

李其琼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,她造诣深厚,声望远播。曾在敦煌及海内外多次举办画展,当举行大的画展时,她都是筹办人之一,每次在国内外参展时都少不了她的绘画作品。

中国绘画艺术讲究自然和谐之美,这也是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美学观点。南朝画家谢赫在《古画品录》一书中,讲中国画以“气韵生动”为至高。李其琼先生在摹写之外,讲究气韵生动,骨法用笔,应物象形,故能技艺精湛。她用恢宏的壮气,灵动的生机,神韵十足而不失雅致来形容敦煌壁画的气韵。她的艺术境界,风格特点,审美趋向都体现了她对艺术价值的认知。李其琼先生认为敦煌壁画是中国绘画史上至高无上的艺术,要真正地画好一幅壁画不容易。

敦煌莫高窟是人类历史上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,是造就艺术家的摇篮。李其琼先生在此徜徉于绘画艺术的乐园,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艺术事业。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生命价值,她虽然命运坎坷,遭受过不公和挫折,但与她辉煌的艺术人生相比,她是幸运的,与艺术结缘,并且终身为伴,从中得到的幸福和快乐永恒,值得赞美与学习。

相关链接:

因张大千与敦煌结缘 这位女画家不远千里来到莫高窟

这位女画家进窟开启敦煌艺术生涯:这才是生命的享受
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