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在更年期该怎么应对 全球快播报

顶端新闻   2023-04-11 17:56:01


【资料图】

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女性更年期综合征,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,由于性激素含量的减少导致的一系列精神及躯体表现,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、生殖系统萎缩等,还可能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,如焦虑、抑郁和睡眠障碍等。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多见于46~50岁的女性,近年来有发病年龄提早、发病率上升的趋势。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之一,据国内文献报道,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出现精神、心理、神经、内分泌和代谢失衡,引起各器官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者占87.5%,即全世界大约有 2/3妇女出现此综合征侯群,围绝经期出现的情绪障碍更使人痛苦不堪。尽管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长期以来进行此方面的研究,但是对其病因学、发病机制及治疗学一直存有异议和争论。 尽量先使用非药物治疗,比如: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意识,消除紧张、乐观豁达等,对于心理疗法,早在《内经》中即有“告之以其败,语之以其善,导之以其所,开之以其苦”的记载;当非药物治疗无效时,西医可考虑使用 HRT(激素替代疗法),必要时加用抗抑郁药物。 而中医认为女性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肝、脾、肾功能的失常。围绝经期妇女大多经历了经、孕、产、乳的生理过程,在社会、工作、家庭中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,情志抑郁导致肝失条达,疏泄无度,气机不畅,血随气滞,冲任不调,引发诸症。因此对围绝经期心理问题则应侧重从肝论治,以使肝木条达为目的,以疏肝为基本原则,同时辅以健脾补肾。 中医根据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进行辨证分型,大约分以下7型:  1.肾阴虚损型:临床主证:头晕耳鸣,轰热汗出,五心烦热,口干咽燥,大便秘结,尿少色黄,月经紊乱,量多或淋漓不净,腰膝酸软,舌红少苔,脉沉细弱。治疗方法是滋肾育阴,常用药味是熟地、枸杞、山萸肉、山药、首乌、龟版、苁蓉、茯苓、女贞子等。  2.肾阳虚损型:临床主证:小便较多,夜间尤甚,月经紊乱,带下较多,腰膝酸冷,大便溏薄,面色晦黯,神疲怕冷,舌淡苔薄,脉细无力。治疗方法是温肾扶阳,常用药味是附子、肉桂、熟地、山萸肉、仙灵脾、巴戟天、山药、枸杞等。  3.肝肾阴虚型:临床主证:头晕耳鸣,烦躁易怒,情志忧郁,视物昏花,耳鸣失聪,健忘多梦,潮热盗汗,手足心热,五心烦热,面目灼热,腰膝酸软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治疗方法是滋养肝肾,常用药味是生地、枸杞、山萸肉、首乌、龟版、桑椹子、菊花、白芍等。  4.脾肾阳虚型:临床主证:精神萎靡,情绪低落,气短懒言,形寒肢冷,腰背尤甚,腰酸便溏,五更泄泻,小便清长,胃纳欠佳,面目浮肿,面色光白,舌淡苔薄,舌体胖,脉沉细。治疗方法是温补脾肾,常用药味是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白扁豆、附子、肉桂、山药、杜仲、山萸肉等。  5.心肾不交型:临床主证:心烦失眠,夜寐梦扰,哭笑无常,心悸怔忡,头晕耳鸣,口干咽燥,轰热汗出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治疗方法是养心交通心肾,常用药味是党参、太子参、丹参、麦冬、天冬、生地、柏子仁、远志、淮小麦、甘草、五味子等。  6.肝郁胆虚型:临床主证:精神忧郁,心悸胆怯,胸闷不舒,夜寐多梦,时易惊醒,易有幻觉,头晕目眩,口苦咽干,舌苔薄黄,脉弦数。治疗方法是疏肝清胆,常用药味是黄连、茯苓、竹茹、半夏、郁金、全瓜蒌、黄芩、生铁落、柴胡等。  7.瘀血阻滞型:临床主证:情志不舒,烦躁易怒,胸胁刺痛,胸闷不舒,皮肤瘙痒,筋脉拘挛,关节活动不便,心悸失眠,头痛且胀,苔薄舌有瘀点,脉细弦。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,常用药味是当归、丹参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、柴胡、枳壳、全瓜蒌、桔梗等。  根据上述分型,再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,并随症加减,如汗出较多加龙骨、牡蛎;夜寐欠眠加夜交藤、合欢皮;心悸不宁加龙齿、琥珀;内热甚加黄芩、黄柏;五心烦热加地骨皮、白薇;腹泻便溏加补骨脂、肉豆蔻等等。 在治疗方面首先应从预防着手,进行更年期生理的宣传教育,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,减少不必要的顾虑。轻症者一般不必服药治疗,必要时用药可遵医嘱。中医治疗一般从补肾入手,调整肾及肝、脾、心等脏器功能的偏盛偏衰,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辨证施治,另外也可以采用针灸、耳穴贴敷、膏方等进行调理。一些中成药如:乌鸡白凤丸、桂枝茯苓丸、六味地黄丸、逍遥丸、归脾丸、柴胡疏肝散等可以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服用。 总之,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一种对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,从而帮助广大妇女安全、平稳的度过围绝经期。

相关新闻